查看原文
其他

与化石为伴,这位植物学博士生凭着热爱和努力在古植物化石研究上前行

中大学工 2021-09-25


人始终是要在路上,前进的青春才可以到达远方。即使因厌倦、疲惫而放慢脚步,但一定不能停滞不前。



初识吴欣凯


走进位于南校园的生物博物馆(马文辉堂),一楼左转的房间便是吴欣凯长期驻扎的化石标本室。在这个近100平米的房间里,吴欣凯与化石为伴,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时光。访谈的过程中,他随手拿起一块化石,便向我们讲起它的前世今生。那些化石在他眼里仿佛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有着非凡的意义。


2017级植物学专业博士生吴欣凯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代裸子植物化石,在读期间发表SCI 论文4篇,其中一作2篇,曾接受学校和导师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资助,赴英美俄澳等国进行学术交流8余次。曾于2016 年获中山大学“优秀研究生奖学金”;2018 年获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“杰出研究生二等奖”;2019 年获中山大学“研究生国家奖学金”和“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”。本科期间担任班长和院学生会副主席,硕士期间担任班长,多次荣获“优秀学生干部” 称号。


成功永远不会不期而至

它的到来总是有它的理由


本科时,吴欣凯比较内向,见人说话都会脸红。于是,在大学报到前,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——克服内向。他提前一周到了学校,帮老师处理迎新事务。也正是他积极地负责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,最后成功竞选为班长。


吴欣凯说:“这个过程确实比较锻炼人,记得在大一学年结束后,我已经可以非常自在地脱稿演讲了。


为了弥补在性格、处事、说话上的短板,吴欣凯在大一、大二时把精力主要放在社团上。大三选导师时,为了锻炼科研能力,他选择了整个学院最严格的老师。早八晚十,中午只能在实验室小憩一下。


吴欣凯说:“大一大二的我一直忙于社团,身心浮躁,难以平静。进入实验室后,我把自己沉浸到实验中,也逐渐沉淀下来,进行一些更有深度的思考。这一年的实验室经历对我的研究生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”


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,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,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。


吴欣凯与阿德莱德大学Robert S. Hill教授查看标本


谁无暴风劲雨时

守得云开见月明


研究生生活初始,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疑虑,茫然若失,吴欣凯也不例外。虽然本科时期接触过古植物方面的知识,但目前的研究对象为具体的类群,与书本内容仍然有较大出入。从泛化到具体的过程,在一开始略显吃力。面对这种状况,吴欣凯认真地分析团队的科研发展历程,同时向相关领域的师兄师姐讨教。虽然一开始对古植物没有太清晰的认识,但随着研究的深入,他渐渐发现了古植物的乐趣。想象一下,从一个化石就可以看出亿万年前植物的生活场景,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。


吴欣凯说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想在古植物领域做出一些成就,那就让自己徜徉在‘楷模的海洋’里,即使目前还没有足够优秀,但长此以往的耳濡目染,我就一定可以达到那个高度,甚至可能超越他们,开拓另一番天地。所以不管现在迷茫与否,先忙碌起来。只要目前有在做的事,一直做下去,终有一天会豁然开朗,因为做的越多,见识的就会越多。就像在大雾中行走,只要一直走下去,总能拨开云雾见太阳。”


吴欣凯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查看化石标本


科研路漫漫

披荆斩棘负重前行


无论多么优秀的人,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,就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。几年前的吴欣凯也曾经历过低谷期。他回忆起当时发文章的历程——投稿经历一年多时间,改稿过程一直处于瓶颈期。当得知被拒稿,内心濒临崩溃。那时,他整个人都散发着压抑的气息,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前辈们说过的“博士不扒层皮毕不了业”的感觉。


面对如此压力,吴欣凯并没有一蹶不振,他通过运动和倾诉排解压力,并且继续前行。他喜欢在夜幕降临时跑步,还时不时地约朋友打羽毛球。他说:“打球后整个人的压力都被冲散了,这种感觉十分舒畅。”另一方面,他经常主动跟导师沟通,请老师指点迷津。他认为,研究生阶段要会独立思考、主动求教,不能坐等老师来找。导师的鼓励和指导,就如同漫漫长路上的启明灯,指引着他跨过一个又一个荆棘。


吴欣凯说:“我们作为研究生不仅要提高学术水平,同时也要锻炼心理素质。我本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:‘当你吃过硕士博士的苦,那么再面对其他压力时,你都会从容应对。’”


2017年吴欣凯跟随团队参加美国植物学大会


启事在教诲

成事在榜样


谈到令自己最受触动的事,吴欣凯提到了国际古植物协会的现任主席——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Steven Manchester教授


吴欣凯说:“他只要一空下来就会打开电脑工作,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。他的勤奋程度和对古植物的热爱特别触动我,是我见过对古植物热爱程度最高的人。我问他是怎样走入这个行业的,他说只因在高中时遇到一块化石,当时就无比想知道这是什么,便从此爱上了这一行。中科院西双版纳研究所的周浙昆老师评价他:‘这个人就是为古植物而生的,终身致力于古植物的研究。’这一点值得所有人学习,尤其是他对事业的热爱。这样的敬业程度让大多数人都望尘莫及,平凡如我们,虽做不到为某一项事业而生,但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。


吴欣凯与Steven Manchester 教授在版纳植物园观察现生鸡毛松属植物


教诲如春风

师恩深似海样


吴欣凯的导师,金建华老师告诉我们:“欣凯当初刚到实验室时也不知道该做什么,随着后期去野外采集标本,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乐趣。一步一个脚印,一点一滴成长,他的努力和付出终将会获得回报。我希望他能够在古植物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。这个方向目前尚属于基础性的研究,尚且比较冷门,能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,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而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去帮助他,也帮助我的每一个学生,做好他们的后盾,不管在科研上还是生活上,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,并且提供尽可能好的平台。条条大路通罗马,不管冷门也好、热门也罢,只要付出,就一定会有回报,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发现适合自己的空间。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。”


实验室成员合影


采访的整个过程中,吴欣凯只要谈到化石,眼睛就开始闪光。从他的经历不难看出,成功从来不能一蹴而就,唯有无限的热爱、滴水穿石的勤奋与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。实验的枯燥、采样的辛苦、拒稿的无奈,国家奖学金和宝钢奖学金背后的辛酸可能只有他自己明白。而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的化石,便是他的初心,他的使命。在科研这条路上,相信吴欣凯定能坚持初心,披荆斩棘,越走越远。


 

20年!250人!这位中大学子在这场跨世纪的青春接力中扎根西藏!


今晚月色真美好,院系迎新晚会不得了



--- 中大学工 ---转载来源: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采访人:刘健伊、杨焕莹 编辑:杨力峰

初审:许嘉茵

审核:周昀

审核发布:钟一彪


欢迎投稿

zdxg@mail.sysu.edu.cn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